姜黄消痤搽剂

【功能主治】苗医:旭嘎怡沓痂,维象样丢象:粉刺,油面风.中医:清热祛湿,活血消痤.用于湿热郁肤所致的粉刺(痤疮).
【国药准字】Z20025149
【专利号】ZL200510003033.2
【剂 型】:搽剂
【成 分】:姜黄、重楼、扛板归、一支黄花、土荆芥、绞股蓝、珊瑚姜.辅料为聚山梨酯、乙醇.
【用法用量】:外用.用棉签蘸取本品涂患处,一日2-3次.
【规 格】:每瓶装(1)10毫升(2)30毫升(3)50毫升
【包 装】:塑料瓶装1瓶/盒
【药品生产单位】:贵阳舒美达制药厂有限公司
【专利号】ZL200510003033.2
【剂 型】:搽剂
【成 分】:姜黄、重楼、扛板归、一支黄花、土荆芥、绞股蓝、珊瑚姜.辅料为聚山梨酯、乙醇.
【用法用量】:外用.用棉签蘸取本品涂患处,一日2-3次.
【规 格】:每瓶装(1)10毫升(2)30毫升(3)50毫升
【包 装】:塑料瓶装1瓶/盒
【药品生产单位】:贵阳舒美达制药厂有限公司
1.终端支持:陈列盒、DM彩页、易拉宝、小报、店招、POP、产品试用装 2、媒体支持 3、市场支持 4、技术支持 5、学术支持 6、销售返点支持 7、政策返点支持 8、经销/代理支持
临床适应症及使用方法
一、粉刺、痤疮。涂患处,或渗入化妆纸或面膜中使用,2-3次/日。
二、油面风,类似于西医的"脂溢性皮炎”、“玫瑰糠疹”。涂患处,2-3次/日,如用于头屑多头癣等则混入洗头液洗头,2-3次/周。
【油面风的中医理论及西医病状
油面风又称面游风,是头发,面部皮肤瘙痒潮红,有油腻黄屑或干燥细碎白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因发生的部位、表现不同,又称“白屑风(发生于头皮的,如头屑多)”,“眉风癣(发生于眉间的)”,“纽扣风(发生于胸腋间的)”等。本病以青壮年患者最多,或在乳儿期发生,其病因病机为:过食辛辣油腻,内蕴湿热,外感外邪,蕴阻肌肤,湿热上蒸所生(如油性脂溢);或因肝肾不足,营血亏耗,血虚生风,肤失所养而成(如干性脂溢),类似于西医的"脂溢性皮炎”、“玫瑰糠疹”。】
三、神经性皮炎、毛囊炎。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四、慢性湿疹、接触性皮炎、适当稀释湿敷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五、丘疹性荨麻疹,虫咬性皮炎。直接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六、体股癣、手足癣、花斑癣。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七、带状疱疹、单纯疱疹、水痘。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八、扁平疣、脓包疮。外涂患处,3-5次/日。
一、粉刺、痤疮。涂患处,或渗入化妆纸或面膜中使用,2-3次/日。
二、油面风,类似于西医的"脂溢性皮炎”、“玫瑰糠疹”。涂患处,2-3次/日,如用于头屑多头癣等则混入洗头液洗头,2-3次/周。
【油面风的中医理论及西医病状
油面风又称面游风,是头发,面部皮肤瘙痒潮红,有油腻黄屑或干燥细碎白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因发生的部位、表现不同,又称“白屑风(发生于头皮的,如头屑多)”,“眉风癣(发生于眉间的)”,“纽扣风(发生于胸腋间的)”等。本病以青壮年患者最多,或在乳儿期发生,其病因病机为:过食辛辣油腻,内蕴湿热,外感外邪,蕴阻肌肤,湿热上蒸所生(如油性脂溢);或因肝肾不足,营血亏耗,血虚生风,肤失所养而成(如干性脂溢),类似于西医的"脂溢性皮炎”、“玫瑰糠疹”。】
三、神经性皮炎、毛囊炎。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四、慢性湿疹、接触性皮炎、适当稀释湿敷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五、丘疹性荨麻疹,虫咬性皮炎。直接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六、体股癣、手足癣、花斑癣。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七、带状疱疹、单纯疱疹、水痘。外涂患处,2-3次/日。
八、扁平疣、脓包疮。外涂患处,3-5次/日。
公司名称 | 顶点医药网 |
联 系 人 | 顶点医药网 |
手机 | 16721893178(同微信) |
电话 | 16721893178(同微信) |
|
|
公司网址 | http://www.dingdianyy.com/ |
572998228@qq.com |